这个问题其实挺泛的,今天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B站看见了一个视频,有感而发,并在这篇文章分享出来。
一个很容易陷入的惯性思维(误区定式):一件事情看起来没可能,要实现的代价很高昂,既然没可能,那为什么还要去了解他呢?
PS:误区,用未知的信息计算达成目标的困难,定式,就是将行动局限在想象当中。
比如,要买能打代码电脑,一看京东,都是4000-6000的电竞主机,一个月自己只能存下4 500的零花钱,既然要这么久,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实现,不可能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存钱,那就干脆算了吧。
类似的还有普通家庭的孩子要出国留学,出国留学要那么多钱,自己家条件又不行,不可能去出国留学的,对吧,对吧。
上面这些其实都是被自己的心态所打败,先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的门槛,然后弱化自己的心态,但是有没有发现,自己根本没去了解这其中的内容,就给自己定下了不可能,像组装电脑,仔细去了解一下,其实一两千的电脑就可以完全满足需求。像出国留学,每个国家有不同的留学政策,这些仔细去了解,其实就会发现自己有实现的可能性。
这些所谓的不可能,真的有那么难吗?
所谓的不可能,很多都是往往在一次次主观的定式约束中逐渐消失。对应到情感上,就是越来越被动。
这种不可能所体现的地方,大到找工作时犹豫不决,小到在B站看视频经常点收藏而不去观看和实践。
改变自己最快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情(自己先去总结)。
害怕的表层原因基本差不多:自我怀疑、不够自信等。
但底层原因没人去深挖。
那如何打破误区定式?
培养自己结构化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步骤:
- 直接抛开自己不可能的想法。分析我要怎么做才能达成目标。
然后拆解大问题化成小问题,小问题逐个进行未知信息的消除。
当你消除了所有小问题需要消除的未知信息后,就跳出了误区。从“我不可能”到“我该如何”。
当破解所有的误区之后,还需要破解定式,即“我该怎么做”。
- 认真考虑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
在执行前,认真考虑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(基于已有的信息与问题进行成本和风险的测算)(谋定而后动)
比如考哈佛和考比你目前力所能及的大学就是不一样的,不过有一点都是一样的,就是把每个小问题计算出对应的成本和风险,这也是决定我们是否要进入下一步的关键,成本过低的目标会消磨我们的兴趣,风险过高往往不切实际。
这就是很多人做事感觉无聊,常常半途而废的原因。事件的风险与成本和自身的能力与期望不匹配,少数坚持下来的人,仅仅只是做好了两个事:了解成本,接受风险。
- 转变为目标导向思维
在学校和工作中,要警惕一种思维怪圈:设定目标后一味的闷头努力,让自己看上去很用功,我拿给按事倍功半(时间导向思维)
此时,将时间导向转变为目标导向(把要完成的大目标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)。目标由大变小后,反馈周期变短,更密集的反馈会帮助塑造多巴胺回路。
以学吉他某首歌为例,不是上手直接弹(否则你弹一个星期后,可能不一定很熟练,还会因为手指疼痛而放弃),而是去了解学习这首歌所需要的乐理,各种小的练习。完成所有小目标后贯穿起来,会发现基本掌握了这首曲子。
原来不知道怎么完成的任务,到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具体可执行的动作。唯一的要求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就可以了。
突破误区定式不仅仅是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厉害,更让我们得到曾经已经得不到的东西,帮自己克服“害怕”和“记忆”的痛苦,学会享受完成事情后的成绩感和愉悦感。
源于:【思维论09】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?这个视频将会改变你的一生
感谢UP主:图灵的猫
版权所有:可定博客 © WNAG.COM.CN
本文标题:《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?》
本文链接:https://wnag.com.cn/1405.html
特别声明:除特别标注,本站文章均为原创,本站文章原则上禁止转载,如确实要转载,请电联:wangyeuuu@qq.com,尊重他人劳动成果,谢过~
叨叨几句... 6 条评论
感谢分享 赞一个
很好的文章
加油
可以的
@匿名
好文
分而治之